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喝咖啡熱飲、外食要注意!用紙杯、微波餐盒恐一併吃下塑化劑

喝咖啡熱飲、外食要注意!用紙杯、微波餐盒恐一併吃下塑化劑

隨著人類對塑膠產品的依賴,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且無所不在。其實我自己大概是在15年前吧,看到一篇論文提到塑化劑對人類帶來很多影響,所以從懷孕生子到現在,都盡可能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了。 可能從食品包裝、保鮮膜或容器溶出的塑化劑,一旦隨食物進入身體也會帶來健康上的危害,會造成什麼影響?如何避免?重點整理看這篇。  

什麼是塑化劑?

我們常聽到的塑化劑,又稱為增塑劑或可塑劑,是一種能讓塑膠原料變得更柔軟且容易加工的添加物,其種類多達百餘種,例如鄰苯二甲酸酯、雙酚A及包括雙酚S在內的雙酚A替代品,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塑化劑。而它並不耐熱,也不耐酸性和油脂,容易從塑膠產品中溶出;特別是當塑料被加熱時,將會釋出更多化學物質。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是最常見的塑化劑種類,其所導致的危害也被最多研究文獻關注,因此以下提及對健康有影響的塑化劑時,大多是指鄰苯二甲酸酯。

人體接觸塑化劑有哪些危害?孕婦、兒童風險大

塑化劑存在最大的風險,在於它屬環境荷爾蒙(或稱內分泌干擾素),也就是一種由外在環境進入人體、會干擾體內荷爾蒙正常活動的物質;而人體暴露於塑化劑的途徑主要有飲食、吸入和皮膚接觸三種。已有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長期接觸塑化劑將對內分泌、免疫、生殖和神經系統帶來危害,也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尤其孕婦和兒童族群更應小心避開。

塑化劑恐致孕婦早產,誘發兒童性早熟

研究表明,孕媽咪常用含有塑化劑的製品,乳汁當中也會產生塑化劑。而塑化劑會透過母體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中,因此長期或過量接觸可能導致孕媽咪們早產。另外,也會降低寶寶的智商或造成ADHD,甚至還會影響他們的生殖系統,例如男嬰出現生殖器畸形或隱睾症等情況,或者成年後精子數量較少、睾丸激素較低等等。 若兒童暴露在這種化學物質下,對整體生長和大腦發育有害,目前發現會提升肥胖、過敏、氣喘與癌症的風險,也會讓小女生發生性早熟,提早出現第二性徵,並干擾青少女的子宮發育。

吃錯食物可能讓過動症更嚴重!營養師親授「ADHD飲食」改善症狀

遠離塑化劑毒害!飲食可以這樣做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塑化劑帶來的危害呢?。除了少用塑料製品,如塑膠玩具、塑膠拼接地板、化學芳香劑等,孕婦也應減少接觸含有香料的化妝品和保養品。平日飲食則可注意以下幾點:

  1. 盛裝食物少用塑膠袋或塑膠容器,多使用玻璃、不鏽鋼、陶瓷的容器。購買飲料或咖啡自備環保杯,因一次性飲料杯的塑膠蓋和內膜也含有塑化的成分。
  2. 微波或蒸煮時不可覆上保鮮膜,酸性或富含油脂的食物勿直接接觸保鮮膜。 
  3. 微波再加熱食物時,應使用玻璃或瓷器餐具。
  4. 塑膠容器只要有刮痕或磨損,即使盛裝冷食、冷水也會釋放出塑化成分,應立即更換。提醒可放在燈光下檢視,若看到刮傷就不要再使用。
  5. 多吃天然未加工食物與新鮮蔬果,可幫助塑化劑排除。
  6. 多喝白開水、多運動,加速新陳代謝。

雖然並不是所有塑膠製品都會添加塑化劑,且大部分塑化劑也會在1~2天內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不過,有鑑於塑化劑在生活裡已被廣泛使用,長期暴露仍有健康風險,所以還是鼓勵大家盡可能落實減塑生活喔!

營養師悄悄說,營養一路發

很多人以為塑膠材質容器只有盛裝熱湯、熱食才會釋出塑化劑,並不是這樣的喔!即使是裝冷水、冷食也會溶出,只是速度比較慢而已。這邊要叮嚀大家,不少人往往一瓶飲料都會喝一整個下午,但是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塑化劑,正在逐漸溶出、累積呢!尤其像是酸性飲品如檸檬汁,相對更容易釋出。建議偶爾購買塑膠瓶裝、杯裝飲品時,最好買回後立刻倒進馬克杯或瓷杯裡,或自行準備陶瓷環保杯,享用更安心!

月經失調、狂冒痘痘、人難瘦!多囊性卵巢會好嗎?飲食可以怎麼吃?

參考文獻:

  1. Wang, Y., & Qian, H. (2021, May). Phthalates and their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In Healthcare (Vol. 9, No. 5, p. 603). MDPI.
  2. Papadimitriou, A., & Papadimitriou, D. T. (2021).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and Early Puberty in Girls. Children, 8(6), 492.
  3. Golestanzadeh, M., Riahi, R., & Kelishadi, R. (2020). Association of phthalate exposure with precocious and delayed pubertal timing in girls and boy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2(4), 873-894.
  4. Callaghan, M. A., Alatorre-Hinojosa, S., Connors, L. T., Singh, R. D., & Thompson, J. A. (2021). Plasticizer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role of adipose tissue dysfunction.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1, 626448.
  5. Engel, S. M., Patisaul, H. B., Brody, C., Hauser, R., Zota, A. R., Bennet, D. H., … & Whyatt, R. M. (2021). Neurotoxicity of ortho-phthalates: recommendations for critical policy reforms to protect brai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11(4), 687-695.

更多的生活營養請關注李婉萍營養師
► FaceBook:http://pics.ee/14lv1
► Instagram:https://lihi1.com/9AzYH
► YouTube:https://lihi1.com/0gkTu

加入好友

追蹤訂閱李婉萍營養師

分享健康營養文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