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strong>吃幾口就飽脹、沒食慾、火燒心!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恐導致胃輕癱</strong>

吃幾口就飽脹、沒食慾、火燒心!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恐導致胃輕癱

食慾不佳、肚子悶脹不適、腹痛,都是很常見的消化不良症狀,但要是症狀已持續一陣子,並且經常吃一點點就飽甚至感覺噁心想吐,那就要小心可能是「胃輕癱」作祟!

胃輕癱是什麼?會有哪些症狀?

對一般身體健康、胃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進食後能藉由胃部肌肉的收縮將食物磨碎,接著推往小腸做進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假使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較長,便容易造成不適。

而「胃輕癱」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簡單理解為「胃部發生癱瘓、動作變得很慢」,正確來說是指一種非因腫瘤或其他器質性病變造成阻塞,使得胃收縮、排空功能出現障礙的疾病,導致食物在胃裡面停留的時間過長,因此又稱為「延遲性胃排空」。罹患胃輕癱的患者,症狀從輕微到嚴重都有,通常包括:

  1. 噁心、嘔吐,會把幾小時之前吃下、還未消化的食物吐出來
  2. 腹脹、上腹部疼痛
  3. 吃沒幾口就感覺飽了
  4. 沒胃口、食慾不振
  5. 胃部有灼熱感、胃酸逆流

可能還會進一步造成血糖值的變化,若未經適當治療將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

你聽過「胃排空」嗎?減重要選胃排空時間長的食物吃!

為何會發生胃輕癱?糖尿病是常見原因

引發胃輕癱的主要原因,目前被認為可能是控制胃部肌肉的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受損,以致迷走神經無法把「收縮並將食物推至小腸」的信號正常發送給胃部肌肉。至於迷走神經為什麼會受損,有部分患者為「原因不明」的原發性,另一個最常見的因素則是糖尿病,這是因為高血糖會破壞神經。在某些研究中發現,有高達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胃排空延遲現象。

另外,過去曾接受腸胃道手術,或本身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發生胃輕癱,其他像是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或者某些特殊藥物如麻醉劑、抗憂鬱藥也可能導致胃輕癱。

診斷胃輕癱要做哪些檢查?能治好嗎?

除了病患主訴的症狀之外,醫師要做出胃輕癱的診斷,必須先排除腫瘤、潰瘍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因此會先進行抽血檢驗、胃鏡、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檢查。確定都沒問題之後,懷疑可能是胃輕癱時便會進一步安排「胃排空閃爍造影術」,以得知胃部排空的速度是否變慢。

胃輕癱可說是一種慢性疾病,意思是難以完全治癒,症狀輕微者可透過醫師開立藥物得到緩解;病情較嚴重或是服藥會有噁心和嘔吐的胃輕癱患者,則可能需考慮透過手術治療,不過這通常是最後的選擇。

日常生活7大招,改善胃輕癱不適

在還未進入藥物和手術等治療之前,改變飲食習慣有助控制胃輕癱症狀,以下是幾個建議:

  1. 宜少量多餐,避免一下子吃太多,可用份量較少的5~6餐取代一日三餐。
  2. 少吃高脂、高纖食物,因脂肪類食物消化所需的時間較長、纖維不易消化,而含有碳酸成分或辛辣食物也可能會讓某些人感到不適。
  3. 選擇口感較柔軟或切成小塊的食物,或者改以湯湯水水甚至泥狀、流質取代固體食物。
  4. 進食時盡可能多咀嚼。
  5. 不吃生食或未充分煮熟的食物。
  6. 飯後2小時內避免躺下,可進行一些比較溫和的運動,例如散步。
  7. 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脫水會讓加重噁心感,但不可一次喝太多。假使嘔吐情況較嚴重,可能須補充運動飲料或其他含有糖分、電解質的飲料。

不過,假使是糖尿病所造成的胃輕癱,上述少量多餐與湯湯水水等飲食方式,就比較不適合了。由於糖友罹患此病多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神經傳導功能異常,所以平日保養關鍵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化血色素最好在7%以下。也要再次呼籲,當有腸胃不適症狀時,先別自行判斷,應就醫、交給醫生來診斷喔!

營養師悄悄說,營養一路發

胃輕癱的發生,也被認為和情緒、壓力有關聯。但是,現代社會腳步就是這麼快速、平常工作就是這麼多,該怎麼辦呢?來分享一下我的做法,像我也是身兼數職,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只能盡量忙裡偷閒,像是用精油泡個澡啦、或是簡單嗅吸香氛等芳香療法,假日也會和家人到戶外踏青、露營,暫時從工作中抽離。鼓勵大家培養自己的休閒興趣,例如從事園藝栽種、手工藝、運動、聽音樂等等活動來轉移注意力,避免壓力一直累積。

便便裡驚見食物原貌!「這現象」代表我吸收差、消化不良?

參考文獻:

  1. Camilleri, M. (2007). Diabetic gastropare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8), 820-829.
  2. Sullivan, A., Temperley, L., & Ruban, A. (2020). Pathophysiology, a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65(6), 1615-1631.
  3. Moshiree, B., Potter, M., & Talley, N. J. (2019).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gastroparesis.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linics, 29(1), 1-14.

更多的生活營養請關注李婉萍營養師
► FaceBook:http://pics.ee/14lv1
► Instagram:https://lihi1.com/9AzYH

加入好友

追蹤訂閱李婉萍營養師

分享健康營養文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