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味的食物可以讓人心情愉快,選擇營養的食物能使我們變得健康。不過,有一部分人卻會在吃進某些食物後產生不適,例如皮膚出疹子、腹瀉……,是因為對食物過敏引起的嗎?其實原因有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喔!
由於元凶都是食物,加上某些症狀重疊的緣故,導致許多人經常把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症混淆了。一起來了解這兩個看似差不多,實質上卻完全不同的疾病。
為什麼會食物過敏?除了起疹子,可能還會引發這些症狀
食物過敏是一種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所做的反應,當免疫系統把食物中的某種成分(過敏原)視為有威脅的入侵者時,過敏原就會和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促使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來抵禦它,因而出現不適。假使組織胺釋放越多,免疫反應也會越嚴重。
一旦發生食物過敏時,可能會在身體皮膚、消化和呼吸系統等各部位做表現,症狀依組織胺在體內的釋放位置而定。發生的症狀包括:口腔發癢或有刺激感、嘴唇或臉部腫脹、嘔吐、腹瀉或腹痛、血壓下降、蕁麻疹或濕疹、呼吸急促或有喘鳴聲,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
什麼是食物不耐受?會出現哪些症狀?
雖然都是由飲食引起,但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不一樣,並不是來自於身體的免疫反應,而是因為消化系統無法正確消化或分解食物中的某些物質。而且儘管在食用特定食物後會引發不適,例如出現脹氣、痙攣、頭痛、胃灼熱、噁心、肚子痛等症狀,但危險性通常相對較低,受影響的部位也較少。
在食物不耐受當中,以「乳糖不耐症」最為常見。這是因為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乳糖酶來完全分解大多數乳製品中的糖(乳糖)。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麩質不耐症」,則是腸道無法分解及消化麥類食物中的蛋白質引起。

引起過敏或不耐受的常見食物有哪些?如何預防、改善?
任何食物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但最為常見的是花生、堅果、蛋類、貝類或甲殼類海鮮、魚類、牛奶、黃豆與豆製品、小麥等。一般引發不適反應所需的食物量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即使只吃很少量也可能會發生食物過敏。而且免疫系統是擁有記憶能力的,當第一次接觸過敏原產生反應、開始有了IgE抗體後,下次再碰到便會又啟動保護機制,所以通常都會建議對某種特定食物過敏的人應完全避食,才能防止出現食物過敏反應。
至於造成食物不耐受的飲食,除了乳製品及存在於小麥、黑麥、大麥食物的麩質之外,也包括了咖啡因及FODMAP(某些碳水化合物)。另外,有些人的症狀並非食物本身造成,而是對食品製程中使用的物質或成分敏感,像是果糖、食用色素或防腐劑等人工添加劑。由於尚無任何治癒的方式,因此要避免食物不耐受症狀發作的最佳辦法就是不吃或少吃某些食物。
在尚未確知導致不耐受的是哪些食物之前,可以幾週內先暫時不吃可疑食物做測試,看看症狀是否有所改善;如有好轉則再把它加進飲食裡,觀察症狀是否又出現。由於食物不耐受通常都是吃到一定的量或頻繁食用才會發生,建議停吃後再次食用時可先少量開始,接著再漸次增加份量試試看,幫助身體改善對這種食物的耐受性。
這邊也要提醒家長,假如發現孩子可能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受問題,務必先諮詢專科醫生或營養師,切勿自己將食物從飲食中剔除,這樣會讓小朋友錯失攝取營養的機會,對成長和發育造成影響。

營養師悄悄說,營養一路發
過去經常碰到爸媽對於進入離乳食階段的寶寶,吃了食物後產生症狀到底是過敏或是食物不耐而困擾,因為兩者症狀有時會很類似。一般若要做初步判斷,通常會發現過敏症狀多發生在鼻子、皮膚,食物不耐受則比較偏向是腸胃道的不適。
大多數由食物引發的急性過敏,幾乎在三歲之後就蠻固定的了,也就是一輩子可能都要與它共存。食物不耐受則不太相同,雖然天生體質是其中一個可能成因,但有一部分人會因為後天反覆接觸產生耐受性而減少發作機會,相反地有些人也會隨著頻繁接觸刺激產生反應。
臨床上針對過敏有慢性與急性過敏原檢測,可以做為個人免疫參考,當某些不適導致生活作息受到影響卻又找不出原因時,檢測不失為一個方式。至於食物不耐受,目前還沒有比較明確的檢測方法,所以要是發現長期有皮膚狀況欠佳、鼻子過敏等不舒服時,建議將飲食中的乳製品、小麥製品減少或不吃來做觀察。
懷孕媽咪吃這些會影響小孩過敏?營養師推薦的媽咪飲食方針
小孩不吃怎麼辦?6技巧克服「食物恐新症」,避免養出挑食兒
更多的生活營養請關注李婉萍營養師
► FaceBook:http://pics.ee/14lv1
► Instagram:https://lihi1.com/9AzYH
追蹤訂閱李婉萍營養師
分享健康營養文章